1. 1. 人类文明史即语言史
  2. 2. 人的一生即语言理解和运用的一生
  3. 3.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4. 4. 牛顿的苹果

语言是一个很神奇的存在,几乎每个正常的成年人都知道什么是语言,都知道怎么使用语言。在使用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从一个人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一些基本的判断。比如感觉某一个人很会说话,某一个人说话总是很难听,或者某个人说话的时候很有幽默感,某个人说的话很消极之类。

然而很多时候,我们并不会深入去想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在进行语言互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判断。究竟是语言中的哪些部分决定了我们产生了某种想法呢?这些问题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找到答案。生理上看,语言仅仅是人类的声带在一定方式的震动下发出的特定频率的声波,然后传到我们的耳朵中,大脑接收到这些声波。
然而,在一个人发出”Hello World” 这样一个声音,并传到我的耳朵中之后,我并不知道,我的大脑做了哪些工作,并使我将声音的信息和“你好”,“世界”这样的概念联系到了一起。我很清楚的知道,我理解这个声音表达的信息,但是严格来说我并不能证明我真的理解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可以说出这两个英文词的中文意思,我也可以说出”hello world” 这两个词是很多程序员在开始学习编程语言时使用的打印输出文本。甚至我可以大开脑洞,当这个声音是某个具有人工智能的电脑程序发出的对这个世界的问候。不过归根到底我并不能证明,我理解了这个语言片段。理解这个词的概念是模糊的,这个问题也最终沦为了一个形而上的哲学问题。

人类文明史即语言史

从整个地球的历史来看,人类本身的文明发展史,是一个极其小的时间片段。而人类对于自身文明史的考证,毫无疑问是建立在对古代人类各种历史遗迹信息上的。在这些信息当中,古代人留下的语言和文字遗迹,则毫无疑问是对人类高度的文明最强有力的证明。

暂且以四大文明古国为例,各自的发展过程中,都分别孕育除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系统。正是有了这些文字信息才得以将各自的历史和故事记录下来,并传承下来。就在这些语言和文字的传承过程中,语言本身也随着各个文明的发展不断的调整和进化,同时反过来推动人类文明的社会结构的升级。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效率越来越高,人类社会的分工合作越发的强大。

在这里可以以中国作为更为典型的例子,来对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进行一个简单的回顾。例如,甲骨文是中国汉字的发展过程中,可考的最早出现的成系统的较为成熟的汉字。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记录和反映了商朝的政治和经济情况,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内容一般是占卜所问之事或者是所得结果。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使用了一段时期,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紧接着甲骨文的金文和石鼓文,在结构和系统上和甲骨文是类似的,但是其文字本身进化的更为标准和严谨。这个语言文字体系一直持续到春秋战国时期,在古汉语研究领域将这些文字统称为“大篆”。

秦朝统一六国之后,才将之前混乱的语言文字体系进行了统一。经过秦国丞相李斯的整理,汉字被统一为一种通行书体。这种书体被称之为小篆,同时也可以叫做秦篆。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历史过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第一次,在中国的大地上,原先所有国家的人民现在终于可以用通用的汉字系统进行表达和交流。这一点极大的促进了中华文明本身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中国古代经济和文化的告诉发展。这个时期,中国古代文明在制度的作用下,利用语言的统一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发展。

随后中国汉字迎来了发展历史中最重要的一个事件,隶书出现了。相传隶书的创始人是程邈,因他得罪了秦始皇,下了监狱,在狱中用了十年的工夫,整理出一套应用简便的新字体,被后人称为隶书。在小篆统一了文字形式之后,隶书将原来的复杂统一形式进行了高度的简化,这个简单化的思想则是现代汉字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到了汉代,隶书逐渐成熟,占据了主要地位。

随着历史的继续推进,终于在隶书的基础上,中国文明演化出了楷书这一一直延续到今天的正体字。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

而中国大陆的汉字系统,之后还经历过一次大的简化运动,这里的核心思路没有变。都是在原有繁体字的基础上,将一些复杂的比划进行简写,简化了整个汉字系统。当然世界上现在还有一些地区在使用繁体字,但是大体的方向上是没有问题的,都是对原有书写方式的简化。

在中国文明发展的这个例子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随着中国古代文明程度越高,汉字的书写方式一直在不断的简化,在这个过程中简化后的语言,每一次都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明的进步和汉字的简化是一个正相关的过程,具体相互影响的细节可能并不是特别清楚,但是在大趋势上能明显的看出,文明的发展史就是该文明语言文字的发展史。

人的一生即语言理解和运用的一生

在我们每一个出生的时候,都是没有使用语言能力的,但是最后我们都长成了能熟练使用语言的成人。这其实又是一个不清不楚的过程。虽然每个人都能学会自己的母语,可是,在这背后,我们对于自己学习语言这一个事情本身并没有足够的了解。我们自己的大脑在整个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以及具体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我们自己并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

小时候,我们咋呼着要吃饭饭,在我们说出这样的语言时,大家并不会觉得奇怪。到了我们进入学校,渐渐的长大的时候,如果还说这样说,那估计打死我们也说不出来。然后,我们在经历了社会的种种,到了而立之年的时候,有幸遇到一个难得的知己,两杯浊酒相视而笑,一句“请”,表达出的又是那么丰满的情绪和感概。

这里我们其实有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能让我们清晰的看到我们自己的成长和语言理解和使用能力的关系。不知你是否还能想起,在小学时,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那些一百字,两百字的日记,还有作文作业?那时的我们一件件的记录着我们自己生活的流水账,试着用清晰的,完整连贯的语言表达出来,然而我相信在大部分人的记忆中,这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到了初中,我们开始认真的书写那500字的文章,终于我们可以有实力应付这几百字的表达任务。这个时候,我们再重新拾起小学时我们自己写下的文字,也许我们会被自己当年拙略的表述感动的不好意思。但是这个时候,已经基本能够理解成人世界中的大部分词汇和表达含义了。

然后,到了高中的时候,这语言的表述能力甚至第一次在我们人生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那高考语文最后作文的几十分,也许就是北京大学和一所普通211之间的差距,又或者一本和二本之间的差距。而且我相信到了这个阶段,语言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仅仅是用来说事的工具了。也许你已经送出了你人生的第一封情书,也许你在日记中写下了你的第一次失恋,甚至你在课本的角落写下了那个你永远不会忘记的名字。

讨论人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命题,但是这个过程中语言毫无疑问成为了一个人与世界沟通的主要方式。有诗意,亦有失意,有了念想,也有了立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句读之不知”这句话来自于韩愈的《师说》,韩愈这篇文章详细的阐述了老师在一个人的学习生活中的重要性。这句话中的“句读”一词是表示在古汉语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表示句子中不同词语之间的停顿。由于在古代,汉字系统中没有标点符号的存在,因此在学习前人文章的时候,断句就变得非常重要。有一些时候,断句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一个句子含义解读成了完全不同的方向。当时的情况系下,学习语言,至少是书面语言是一个十分繁重的工作。尽管文字已经统一,而且单个文字的书写经过了系统的简化过程,但是由于句读这个问题的存在,所以需要大量的阅读和背诵,以便于通过经验的积累逐步培养出自己进行句读的能力。

其实不仅仅是古代,即使是在今天,在汉语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似乎很大程度上和古代汉语的学习方式没有什么改变。通过大量的阅读信息的积累,以培养出一种近乎直觉的对语言本身的感知,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其用法。从本质上来说,无论我们最后是否真的能够按照预期的方式,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和沟通,很多时候我们对语言本身并没有什么了解。也许是因为中国的文字语义的模糊性,很多时候,导致我们自己都不知道我们自己究竟是不是真的理解了一个语言片段。相当一大部分的人,在说“我懂了”的时候,甚至仅仅只是在表述,这个语言片段中没有我不认识的字罢了。

考虑到中国在民国之前,几乎没有科学的概念,更不用说成熟的科学研究方法。我们可以认为,中国语言学的研究,是在进入民国时期之后的事情。这个时期,中国最早的一批语言学研究者,通过借鉴西方的科学研究方法,开始对汉语进行研究。不过因为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个时期的语言学家通常也是史学家,哲学家。那是一个大师辈出的时代。

这里我想介绍两个公认的大师,同时也是那个时代几乎开天辟地式的大家————陈寅恪和赵元任。下面是摘自百度百科的对两位大师的简介:


陈寅恪(1890.7.3—1969.10.7),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赵元任(1892.11.3—1982.2.24),汉族,字宣仲,又字宜重 ,原籍江苏武进(今常州)。清朝著名诗人赵翼(瓯北)后人。光绪十八年(1892年)生于天津。现代著名学者、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的创始人之一。


陈寅恪的成就自不用说,其学术出成就远远不只是在语言学上,其学术工作在中国近代发展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其父亲陈三立更是在那个年代设立私人学堂,完全采用现代化的教育方式,学习语言,历史,音乐,外语,数学等学科。在这样的环境影响下,陈寅恪很早就有了西方现代化科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数学这类科学理工类的课程。

后来其在国外留学18年,是罕见的语言天才。他曾在美国哈佛大学随兰曼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两年,后来又回到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及其他东方古文字学四年。回国之后,他又在北京和汉学家钢和泰教授继续研究梵文四五年。陈寅恪一生中通晓的语言有二三十种之多。英文、法文、德文、俄文、日文自不必说,他还精通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突厥文、西夏文、中古波斯文,还有拉丁文、马扎尔文等等。

赵元任的成就则更加集中在语言学研究和音律相关的工作。赵元任本科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数学,选修物理和音乐,后来在哈佛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1925年赵元任回清华大学教授数学、物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等课程。他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清华“四大导师”。

虽然出身不同,但是能明显看出这两位大师在背景上很多相似的地方。两人都留学多年,都有西方现代科学基础素养,都对语言有着近乎万中无一的天才和热情。而作为中国近代语言学之父的赵元任更是学习数学专业出身,物理哲学博士。由此便可以看出,真正的研究不仅仅是能够记住和背下更多的古籍和史料,而是建立在现代科学基础方法上进行的探索。而且据说当年还是近代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的建议,让赵元任下定了一生将语言学研究作为事业的决心。

所有的科学研究都应该是建立在数理逻辑的基础之上,语言研究也不例外。语言本身就是可以被研究的一种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而我很惭愧,在大学之后,学习了中西方近代哲学,同时有机会学习北大胡壮麟教授的《语言学教程》之后,才打开了异世界的大门。后来我知道了乔姆斯基,知道了0-3型文法。知道了数学的集合论和语言学在这里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知道了计算语言学和计算机的强大。随后更是追本溯源知道了图灵,知道了图灵和丘奇关于可计算数的工作。

原来真正是“文理不分家”!唯有对真理的追求永恒不变。

牛顿的苹果

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极其缓慢的,不同朝代更迭,但是社会形态却并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变化。但是牛顿经典力学的出现,打破了一切按部就班,同时也让整个西方世界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了足够的科学技术和工程能力。而这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近代所面临的局面,一个不缺资源不缺吃穿的泱泱大国忽然被西方的蛮夷反超,并被摁在地上一顿暴揍。

关于牛顿的苹果对于整个科学的发展史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力,我们可以从跨度更大的人类科学发展史来进行观察:

第一个大的阶段,可以从人类发展出系统的语言和文字一直到16世纪之
前。这个阶段,整个世界的科学发展水平是差距不大的。每一个独立的
文明,都发展出了自己的计数系统,甚至是天文,初等几何,物理,哲
学系统。在这一个阶段,对于科学的概念,更多的是一种哲学上的思考,
一种对现象背后原理的反思。工程则更多的是一门手艺,一种基于前人
工匠经验的积累和实现。这个时期,无论从西方的历史还是中国历史,
都能找到很多碎片式的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进行研究的著作。总体的来说,
这个阶段虽然也出现了无数的大师,但是并没有形成成熟有效的科学研
究体系。


第二个阶段,几乎就是以牛顿一个人之力打开的局面。当然,严格来说,同时期的莱布尼茨等大师也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643年的1月,一个早产儿出生在英国英格兰林肯郡的向下,但是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小时候若不惊风,看上去平淡无奇的一个早产儿却成为了西方科学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人物。牛顿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有三个极其突出:1.物理学上提出了万有引力和经典的力学三定律,提出了牛顿运动定律,光学上发现了光的光谱等。2.数学上,和莱布尼茨分别独立的发明了数学上最重要的工具————微积分。3.经济学上,提出了基于金本位的世界经济体系。
正是这些开拓性的工作,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人类抽象的模型和实际的物理现实紧紧地联系到了一起。也正式由于这些理论工具的出现,人类在对自然现象进行探索的时候,有了强大的工具。这些工具直接使人类摆脱了在研究某些问题时,高度依赖于某些特定职业前人的情况。西方开始在这些思潮的影响下,逐步的发展出成熟的科学研究体系。也正式在这一段时期,中国似乎被西方残忍的甩到了后面。这一时期,中国正处在明清该朝换代的时期,也正式从这里开始,一切都似乎都不一样了。


第三个阶段,也几乎同样是由另一个划时代的大师以一人之力引领的。19世纪下半叶,康托尔提出了著名的集合论。之前科学领域的各个分支和问题,在集合论的系统下得到了高度的统一。现代数学本身的严格基础,就是建立在集合论的理论框架之上的。随着历史的推进和发展,集合论成为了几乎整个科学的基础,究其原因我个人认为就是集合论本质上就是人类抽象思维的实际体现。甚至于集合论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似乎是人类自身思维能力的限制。就像1931年,著名的逻辑学家哥德尔提出的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直接使数学的基础研究发生了几乎是摧枯拉朽式的变化。


从上面人类科学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就可以看出,无论是第二阶段还是第三阶段都对人类整个科学发展史是转折性的重要关键点。尤其是第二阶段的牛顿,更是如有神助一般,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神之视角。正是带来的神之视角,使我们有了基础的理论工具,可以来直接对我们周围的一切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研究,包括对语言的研究。当然,在对语言细分领域的研究历程中,也有这样的开天辟地的大师,甚至而这些大师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我们自己的想想。其中这个领域研究最重要的一些人,现在依然和我活在同一个世界。我发自内心的感到兴奋,能够见证这一切,甚至参与这个过程当中。

上面所描述的整个科学发展的历程和产生的人类智慧的成果,是现代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在这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我们就可以很清晰的看到:在研究语言现象的时候,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如果仅仅只是建立在个人经验上的模棱两可的“我认为”,则完全和第一阶段的时候,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大概的看出,在面对这我们人类自己的语言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的态度了。高度成熟的抽象化语言系统本身是一种在人类社会存在特有现象,该现象的出现与人类历史文明的延续,人类生理上大脑结构,人类社会的教育系统,人类认知的本质有着重要的联系。而我个人认为,对于语言现象的深入研究,本质上就是对人类智能的研究,就是对“我是谁”这样一个这哲学终极之问的探索过程。甚至有可能超越我们人类本身,探索智本质的一个过程。

上帝说,要有光,于是便有了光。我们现在是不是也要成为造物主了呢?